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0.
侯俊明在多倫多的展覽結束了。雖然展品還在牆上,由於今天是畫廊休息日,明天便要著手換上下回展覽的展品。在侯俊明之前一回的展覽是Fiona Smyth,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多倫多藝術家。幾個月前眼看著Fiona Smyth與侯俊明兩個連接著的展覽,忽然想起了村上春樹的一個短篇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我開始著手寫一篇由策展人角度又不像策展人手跡的文稿。文字起了個提場,可惜後來因為其他的一些事停住了。如今兩個展覽也先後做完,策展人角度的文字也失卻了時間的意義。眼看手頭也些不同材料,分別隨著那截殘稿分點組合也不失爲一種梗概敘事方式。題目沿用原來借自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1.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樹在1985年出版的一部小說。我想套用這題目作為即將要舉行兩個展覽的一個合稱。這兩個展覽分別是Fiona Smyth的墨繪紙本及侯俊明的巨幅木刻畫。
這兩位藝術家和村上春樹的作品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是先後兩個原全獨立的展覽。其中次序的安排也是巧合。這樣的說明,很明顯的交代了那題目的使用,是展覽策劃人一個很主觀的安排。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書寫方式比較特別,兩個故事在每隔一章同時開展,好像兩塊有鋸齒型的模板拼合在一起。這兩個發生在兩碼子年代的故事完成,但又好像是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
冷酷仙境以東京科技大都會爲背景,在第一章出現的電梯內場景「....我現在乗的電梯寬敞得足以作為一間小辦公室來使用,足以放進寫字枱放進文件柜放進地櫃,此外再隔出一間小廚房都顯得綽綽有餘,甚至領進三頭駱駝栽一棵中等椰子樹都未嘗不可。其次是清潔,清潔得如同一口新出廠的棺木。四壁和天花板全是不銹鋼,閃閃發光,纖塵不染.....」。世界盡頭的場景卻是不知年時期,鎮上生長著金毛獸。「秋天一到,它們全身便披滿金色的長毛。這是絕對的金色,其他任何一種色調都無法介入其中。」主角被安排在圖書館閱讀鎮上獨角獸頭骨的古夢。「我輕輕拿在手上,用目光仔細掃瞄。但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古夢的蛛絲馬跡,沒有什麼任何可供捕捉的線索,不過是一塊動物頭骨而已。動物不大,骨的表面大概由於日光長期照射的關係而變得十分干燥,褪去了固有的顏色。向前長長突起的下顎微微張開地固定著,彷彿在傾訴什麼的時候突然凍僵了。」(以上使用的村上春樹引文乃根據林少華的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我無意作出任何隱喻,分指Fiona Smyth或侯俊明是屬於世界盡頭抑或冷酷仙境。不過我得承認,那是一個偶然的意念,我想像著他們兩人的作品(或故事)像村上春樹的兩個時空,像鋸齒模板的拼合著。甚至私下一個更大的想法,他們兩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又與世界盡頭或冷酷仙境那部小說互相組成另一分組鋸齒模板,我們往來於現代與不知年的空間,在別人的場景閱讀自己古老的夢。
Fiona Smyth的作品「cheez」原是每周發表在我編輯的ARTPOST。模式好像漫畫小說(Graphic novel),內容不是連續性,但卻都是環繞著主角人物發展。也可說是每期完的獨立極短篇,作者讓我們把這些閃閃的光點,串聯起來,自己去組織它的成像。看Fiona的作品常常會像置身於玻璃層層,鏡片交疊的一個女性主角世界。(上文走筆至此當然未有寫完,由於侯的展覽有一些技術問題卡住了,文字也順然按住了下來。我本來想寫97年在香港遇到了侯,侯俊明當時來港正要做一組關於香港的作品。喜歡侯的作品一直想替他做個展覽。後來技術問題大致解決了的時候Fiona的展覽已是尾聲,按住了下來的也再沒有接上去。此個殘稿也只是我袋中iPod Touch一個未刪掉的檔案。)
2. 中文版新聞稿 (侯俊明2010多倫多版畫個展「八仙過海」)
侯俊明來信說希望我提供一份中文新聞稿給今藝術雜誌。由於我們平日只得英文版的新聞稿,這個要求還是得要另寫。新聞稿的撰寫原是較從畫廊角度 ,而且是不具名的。今藝術發刊該文時落款了我的名字及刪減了少許段落,不過這些都是不打緊的細節。附該原文於此,爲這個組合提供較原整性的閱讀。新聞稿如下:
2010年10月21日至24日,多倫多首次舉辦國際版畫研討會PRINTOPOLIS,配合此個盛會,INDEXG特別安排了台灣藝術家侯俊明的個展 「八仙過海」(Eight Immortals Across The Ocean)。展覽由加拿大中國當代藝術交流策劃(CHINESE CONTEMPORARY XCHANGE),展覽由2010年10月13日至11月21日。
侯俊明以巨幅版畫見稱,是次展覽展出他的「八仙過海」(2008年作品,Korea版,700cm x 210cm),及「枕邊記 1999」(2006年作品)全套共22張。
侯俊明1983年生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常自署「六腳侯氏」。作品混和著人本之情慾,穿梭於典故神話。環繞對社會環境生態的挑戰與私人生長紋路的解構。在侯氏語系的架構之下,這兩個分別主外和主內的空間,二十年來在侯的作品中又顯得如斯的貫徹,混然,而自成系統。
是次展出侯俊明的兩組作品也可説是有較重自傳性,「枕邊記1999」創作於2006年,那原是根據於侯1998失婚後翌年,生命失落時刻每晨自由書寫或塗鴉而成。「事件過後,當我恢復創作能力時,我焠練它們,轉化整理成兩套版作品。」(見侯俊明創作自述)
2001年侯俊明再婚,翌年初爲人父。作品也加增了明亮的元素。2007年,侯俊明創作了「侯氏八傳」八個人物也即是侯自1978年至2012年的八個時期的自塑像。也回顧也是未來。是次展覽的「八仙過海」便是根據「侯氏八傳」再發展出來的作品。侯俊明再婚後所開闊的世界,加上這幾年來國際藝壇對他的肯定及擊賞,也可說是爲「過海」附上了更多一層的意義。
日本的評論家淺井俊裕說侯的作品近於楝方志功,也許分野是棟方較近出世而侯則入世。看侯的作品也令人想起西方的 Keith Haring。侯俊明的作品每多文字,他說「文字本身就是圖像,它就像符咒般的召喚著人們進入閱讀狀態,然後隨著每一位閱讀者衍生出新的意象。」侯俊明作品的文字使用,他不是Barbara Kruger的廣告標句式的,也不是Jenny Holzer的概念行指。侯的文本也許較近Peter Beard的自由書寫,也有源於古本圖鑑的圖文方式新義再寫。由於文字在侯的作品佔著一個很顯要的部份,它如漩渦把觀者帶到圖象表面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在西方世界,閱讀這些文字往往需要借助翻譯 。精緻傳神的翻譯不易得來,況且侯的所涉指的又每多地方色彩濃烈,即使在中文閱讀的世界,所能進入深處者還是因人而異。這裡也帶出地方主義與國際主義的課題令人思考。文字在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中出現,他們也曾想過非英文閱讀世界對箇中文本的態度及取向?侯俊明的作品在題材及圖像處理均深具挑引性。關於文字閱讀,語言問題,在一個西方展覽空間的角度,也算是額外地提出一種隱晦的挑釁。在既定的空間我們重新思考。
3. David Jager的藝評
2010年11月14日,多倫多的NOW周刊發刊了一篇David Jager撰寫的藝評,題目是Sex, wood and buzz - Hou Chun-Ming’s prints make waves。原文轉貼如下:
Taiwanese artist Hou Chun-Ming’s primal, animalistic and graphically intense woodcuts dominate the walls at INDEXG this month. Large prints on rice paper inked with thick lines feature a highly personal pantheon of autobiographical and mythical creatures, peppered with sly nods to classical Chinese art, mythology,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politics.
Raw visual energy of this intensity, with its rampant sexual imagery (his signatur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seal showing a penis and vulva side by side), brings to mind the vibrancy of Keith Haring seen through a contemporary Chinese lens.
The Journal By Pillow is a series of 22 illustrations accompanied by written texts about the end of Hou’s first marriage.
Beside autobiographical fragments, folk tales and pieces of dream narrative, the images relate tangentially to moments of perplexity over intimacy and loss, with sharp jab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 To Be Understood contains a gently surreal story about a poet who takes willing bus passengers hostage in order to read them his “manifesto of love.” Another addresses creatures emerging from the fireball of creation, and another print reads: “Pregnancy is not a particularly bad thing; unless you pass by the police station, you don’t need to report it.”
Eight Immortals Across The Ocean, the centrepiece of the show, is a room-sized print showing eight figures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ou’s life. Among them are an old Confucian sage, representing Hou in his philosophical student days, then a wild, hermaphroditic figure betokening his career as a young photographer, a heartbroken skeleton undergoing his divorce, a meditative Buddha with arms made of brambles and a final ecstatic face made up of the members of his new family.
Hou’s work is uncompromising and hard to take in all at once, yet it comes together through its sheer insistence on its own obsessive, bizarre visual logic.
The palpable buzz around Hou – his works recently fetched record prices at a Sotheby’s auction – arises from his ability to delve into a collective vein of totemic and contemporary imagery and unleash it unfiltered, with a bold graphic flourish.
4. 外一章
10月下旬,Fiona的母親Jean從Nova Scotia來多倫多探望Fiona,Jean個把月前便預訂了我們畫廊2樓的B&B短居三天。她甫踏進畫廊看見侯的巨幅版畫便問那是不是Fiona的作品。Fiona與侯俊明的脈絡也就不言而喻。在第三天的早餐桌上,Jean說她約了Fiona上午來畫廊,不過她想給我們先看一件東西。她拿出來的是一函四冊的十竹齋箋譜。線裝,乃1952年榮寶齋重刻本。她說是結婚時丈夫給她的禮物如今想轉送給女兒Fiona。後來Fiona來了,我從三樓拿了一些書與她們分享。當時我正在閱讀一冊關於中國古代版畫插圖史,書中當然提到十竹齋箋譜。按圖索騏,版畫史所提到十竹齋箋譜所例舉之圖版書影,她們果真在手中箋譜中找到了。十竹齋除了箋譜還有一套畫譜,我買過一套,是1991年中國書店據校經山房本影印。雖然也是線裝四冊,與榮寶齋的重刻本比較,精緻程度所差遠矣。我一面向她們解釋重刻本與影印本之不同,一面向她們展示一套與十竹齋箋譜齊名的籮軒變古箋譜。我手上的是朵雲軒1981年按上海博物館藏本重刻。此書只印三百部,我的是編號第九十三。頓然間,猶覺四面書香懷古。Fiona一面端看箋譜中的器物奇石,陽光自向東的大扇窗子曬進來。深秋。想來她也好像村上春樹閱讀頭骨古夢的主角。一個西洋女子閱讀東方遠年古夢。如果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某一種排比,這個早上,意外地補上西方與東方的一筆。我們策劃侯俊明展覽的起因是因為多倫多首次舉辦國際版畫研討會PRINTOPOLIS,中國雕版彩畫藝術萌於宋而盛於明,十竹齋箋譜與籮軒變箋譜可謂木刻盛世之傑構而又交相輝映之姐妹篇,今天這個早上算是研討會非官式的小圈子外一章罷。侯俊明的版畫源於中國傳統版刻藝術,我們在他的情慾粗獷巨幅刀斧環抱閱讀舊藏古拙毫絲神韻幽香,也可算是完整版。
Photographs by Lee Ka-sing
All rights reserved. Inquire at: mail@leekas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nquire at: mail@leekasing.com
PostscriptX
X代碼追記
游動詩寫室
也斯
雜事俳句
黃楚喬
梁秉鈞
香港點註腳集
zFICTION
Tomio Nitto
携行記憶棒
荒木經惟
香島奇譚
李家昇
回看也斯
右座記
我的照相機
羅輝
陳啟
Beatriz Brasil
Gary Michael Dault
Simon Glass
中江俊夫
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又一山人
山歌
李家昇百貨店
田曉菲
良寬
顧隨
麥顯揚
FUJI X-Pro1
Foodscape
Four Stanzas of a Poem
Glenn Beech
Holly Lee
Kai Chan
Lee Ka-sing
Shozo Ushiroguchi
Steve Payne
光室草本
劉清平
女那禾多
本之景色
李保淦
李家升照片册
李家昇黃楚喬藏本
李志芳
李志超
李思菱
李錦煇
杜可風
楊兆宜
游 - 也斯的旅程
游動詩寫室抄本
潮田登久子
私畫廊
萬象國
蔬果说话
蕭蕭
貓爪文
迷樓與追憶
韓旭
香港點
Afga
Cherub Shum
Diary of a Sunflower
EROTOS
Fiona Smyth
Gallery Z
HK XPECIAL
Hideo Suzuki
Hôtel The Peninsula Paris
IMPOSITIONS
Jeannie Thib
Joy Walker
Lilian Tang
Linhof
MINOLTA TC-1
Mi-Lou and Remembrances
Milena Roglic
Nadav Kander
Nicolas Baier
OPUS
Philip Glass
Rol San
Sukimoto
Swimming Mirrors
Time Machine
Tommy Li
Yashica
Z FICTION
Z域小說集
alphabeto
「Hollian Thesaurus」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
「迷樓與追憶」
「顏色」Sé (color)
一場無謂的辯論
也斯吾友 - 跨媒介回應展
二讀補
于堅
交換眼神筆記
伊藤俊治
伍振榮
侯剛
光影作坊
刘健威
劉健威
劉正忠
劉鋼
十人詩選
周夢蝶
周紹良
唐曉渡
圖本俳句
在桌面A與桌面B之間以及其周邊的事物
多伦多神话
大島渚
姚瑞中
孔慶茂
宇文所安
小丁
山海經
岛尾伸三
岛尾真帆
島尾伸三
島尾敏雄
左右逢源集
廖偉棠
張清華
彈簧軸冊頁
彭恩華
德川光國
意象活字盤
方木小本
日塔富夫
日塔富夫相機店
易鵬
曾廣智
曾灶財
曾進豐
會田誠
朱舜水
李佩鳴
李家昇照片册
李家昇畫廊
李家昇百貨店手帳
李心純
李文蓂
李炳
李長聲
村山知義
東松照明
林和生
梁家泰
梁志和
森山大道
楊絳
楝方志功
橫尾忠則
泰康空間
洛夫
游動詩寫室(片斷)
溫瑞安
潘洗麈
王文興
神遊
秋螢詩刊
章景懷
紫禁城室樂團
細江英公
聽紫禁城室樂團
艾未未
葉軒
蔡明亮
蔣芸
蘇東坡
蘇澄源
虎
袁柯
西川
許鞍華
談鍚永
謝至德
谷崎潤一郎瘋癲老人日記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辛笛
辛金順
邱剛健
邱良
金炳興
錢鍾書
陳復禮
陳黎
顏艾琳
顏震東
顧城
飛天老人
食事地域志
飯澤耕太郎
馬吉
麥繼安
黃亞紀
黃楚喬的外祖母
黃碧雲
龍笙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