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眼神筆記 leekasing.net (原為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

這個網頁原是2009至2016年間撰寫的一個網上中文欄目:「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已經停寫多年。今天忽然想到又著手把它翻出來,不過已再不是甚麼博客了,大概會是照片,瑣碎文字,甚至中英夾雜,不同片段事記的混合使用。欄目改為交換眼神筆記。之前所寫的一概留下,備作翻查。(2021年10月19日按)

Wednesday, January 8, 2014

友誼與合作


1984年也斯寫了一首詩「看李家昇黃楚喬照片冊有感」。詩中的細節,很好的記錄了那一段日子大家的相處與活動。這個時候,大伙常有聚會,要不是在銅鑼灣也斯的家,就是在北角我處。這首詩最初發表在「秋螢詩刊」1986年四月,也斯的專號。也斯有7首詩,分別由七位藝術工作者製圖。一點是承傳了也斯等人在七十年代初的詩畫展活動。當時秋螢的經驗,也影響了我後來在九十年代辦的攝影刊物「娜移」。這首詩後來收入了「游離的詩」(牛津,1996)。他把詩作了少許改動,篇末註明1984年九月初稿,1993年迴環再造。修改本除了部份變得更加暢順之外,一點是加強了社會意識。我私下還是喜愛原來的版本。

我大約在75年認識也斯,黃楚喬認識他較早,她與駱笑平,小克,適然與吳煦斌等人經常聚會,我認識楚喬後與大家一伙熟起來那是自然的事。也斯寫給我們以上一首詩的時候我的女兒思菱已是兩歲。85年也斯與駱笑平合作「游詩」展覽,同年,也斯女兒安文出生。思菱與安文年紀相若,也順延成為近友。除了大伙聚會之外,我們兩家人常有星期天活動,在摩利臣山游泳,在外國記者會早餐等。

我想說,與也斯的合作其實是建立在友誼的基礎上。當然,共同在成長路途上互相影響激勵也是其中維繫因素。85年我替也斯的散文集「書與城市」攝影設計封面。當時剛開始攝影工作幾年,漸意識到要發展起自己的影像方向。這個封面的處理也幼嫩,寓意簡約。照片中的手杖由也斯提供,石頭乃某次大伙郊遊我於離島所拾。石頭後來擺放在太子台影室(後來改成畫廊)的門口。我離港及後幾年結束太子台的畫廊,曾德平拾了石頭保留了,稱是一枚見證物。如今假若石頭還在,那還加添了多一層意義。當然傷感。

1988年我替也斯做了另一本書的封面 -「三魚集」。也斯在後記中稱我送了他三塊石頭。封面華麗複式層層疊疊。當時剛替貿易發展局的刊物拍完一輯照片,「三魚集」的封面便是依那個方向,進一步發展開來。我的裝置方式攝影,從那個時候起步,看者不難梳理出一水脈絡。當時,也斯有些詩發表在坊間時尚刊物,應刊物所約,我據詩做了一些照片,例如「木瓜」,「雙梨」等。這些後來卻成了他人記得的早年影像。也可以說,我個人影像發展的軌跡是伴著也斯所成長。

1990年市政局圖書館邀請也斯和我一同做個詩與攝影的展覽。想必是早年的詩畫展覽,及後來「秋螢詩刊」也斯詩專號所波動出來的成果。該個展覽後來又移師去了沙田的體藝中學。當時張灼祥在當校長。可見事物發生,生長,挪移,不少都是在朋友言談之間。在圖書館展覽的時候有一場演講,台上說話是我最弱的一環。即使準備了筆記,從本子讀出,還是有如零碎符號膠不著的斷句。幸好也斯在旁導引圓場。往後幾年,由於工作關係偶然需要在台上說話,硬著頭皮改進了少許。及後與也斯在溫哥華,星加坡等不同地方展覽,要一同說話的場合,總是由他呵護備置。他深懂我的弱處。

1992年香港大學出版了也斯中英文版詩集:「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 Time)。我做了一張攝影作為封面設計。是我喜愛的一張照片。並收入1993年在香港藝術中心我的個展:「Thirty-one Photographs」。1996年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選了此照片及其他三件作品展出,後來並收為館藏。我發表此照片的時候,照片題目總喜歡用原來英文書名的直譯 -「在時間盡頭的城市」。去到也斯手上又會被謄正成為 :「形象香港」。後來細想,可能是大家潛意識中對香港略側向悲觀或樂觀的分野。

97前後,政治環境為香港的藝術及文化工作者帶來不少契機。無論在在個人思考的衝擊,或是外面展出交流機遇。成就是看你如何有著一個踏實基礎,而又不流於僵化。此外是怎樣向前,而又繞過踏出另外的一步。與也斯合作的「食事地域誌」(FOODSCAPE)便是在這客觀環境下產生。溫哥華方面想辦一個香港文化節,邀請我們做一個展覽。也斯說文化大主題太嚴肅了,不如我們從食物及旅遊去看文化。他囑我想個展覽名稱。我建議「食物地域誌」,英文本卻由張佩瑤(Martha Cheung)譯出。張也負責展出所有詩篇英譯本。也斯離開後幾個月,張佩瑤也因病逝世。FOODSCAPE,也變得令人格外傷感與懷念。食事地域誌之後,也斯環繞著食物的周邊寫了更多的散文及小說。FOODSCAPE合作計劃,之後幾年以各種形式在不同城市展覽過,包括2004年,於香港文化博物館,一個較大規模的展覽。期間也有因一些甚麼問題而夭折了的,例如原定在澳門的展覽。

過去二十年,好像是也斯的一個新階段。他的圓熟,題材也多樣化,甚麼東西浪湧過來,都可以化作自己的語言,化成詩篇。二十年間頻頻穿梭城市與城市,交流文化往來於東西二域,另一面我看他疲勞也疲倦了。有一回他在我家談話之間倦然睡著,明天一早他又要上路富蘭克福的書展。來去怱怱。我們一面欣悅他的成就,看他永無休止的轉速,一面也令人心痛。

2006年他又寫了一首詩給我們:「吉石大道五十號」。我們在多倫多的地址也。06年初,我們買下了一幢三層高的破落樓宇,打算將它改換成為畫廊及工作居所。計劃在該年四月中畫廊開幕展覽。問也斯可有興趣來我們的開幕他一口答應了。抵達多倫多的時候建築物還在工程進行中,正如他形容地面可從洞穿的天花看見三樓內部。那首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當然寫的是我們互相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共勉。他說「我們在心中互相見證彼此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該詩收編在他於2006年出版的詩集「蔬菜的政治」。

從「看李家昇黃楚喬照片冊有感」到「吉石大道五十號」可以說是寫了我們三十年間軌跡。從年青幼嫩到追尋,「原來的房間拆去又組成新的圖案」。當時我們來了多倫多近十年,腳下所站的切點正是「過去都拆散/分佈在地板的不同區域/電掣切斷舊的糾纏/重新建立新的連繫」。後來慢慢站得較穩了,2009年我們開始調撥較多的時間閱讀,以及專注個人作品。我開始了一項新的創作,以圖像為主的「游動詩寫室」。2012年一個攝影作品:「正在下樓梯的楚喬,從三樓走到地面的畫廊。她正準備外出到Trinity Bellwoods公園拍攝一張照片」,某程度這個作品是回應也斯的「吉石大道五十號」。我想對也斯說,畫廊現在有如一個寫詩遊樂場,告訴他今天我們又再活潑地開始做創作了。

這個作品原是應又一山人所邀請,他為富士相機策劃的展覽 - 肖像以及自拍照。2012年五月,展覽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也斯來看展覽,我拍下這光景,想不到這是最後一張拍攝也斯的照片。照片中劉健威從左方舉起照相機近距離拍攝也斯,也斯正在閱看黃楚喬一件flipbook形式展示的作品 - 她的自拍像。她的自拍像是在一百多格連續的畫面,她在誦讀也斯一首寫關於東歐旅程的詩。我保留了這張照片在我的網誌。它活像一枚多面球體,把友誼的幾個層面,一起凝固在一剎那。

2001年在香港,也斯介紹我認識Annie Curien。她來自法國,正為Poesie雜誌策劃一個中國當代詩的專號,想選用FOODSCAPE的照片,另想委託我為專號中其他的詩人做些新圖。專號於同年6月出版。在該刊介紹圖像工作者的部份,有見我過往寫詩的背景,他們並同時選刊了我的一個影像作品:「Four Stanzas of a Poem」以及翻譯了我寫於76年的一首舊作:「年譜」。這次合作卻引向了2006年在法國的展覽:「東西」(De ci de la des choses)。

東西一語相關,是東西方,也是物件。Annie Cutien想選譯也斯一輯詩,配合圖像在法國做一個展覽。也斯選了三組詩,詠物,探討東西方,以及蓮葉組詩。我做了18張圖。這次程序有點不同,我呼應也斯的詩先寫下照片題目,方才開始圖像創作。展覽主辦方想做個出版物,如2004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覽一樣,我想可以做個流傳耐看的藝術書。可惜計劃書通過得較晚,當他們決定可以著手進行時我已經要全力應付監督建築物的各項工序,不能分心。後來由他們出版了一冊平實本子,收編所展出的詩中法文本,及所有圖片。也算是一冊很好的記錄。

詩圖展覽後來在法國南部舉行,本來也邀我同去,當時我在多倫多的新畫廊萬事需要照顧,也不能半點抽身。也斯在法國南部沙可慈修道院當駐修院作家。在那裡他寫了「詩經練習」等系列的詩,後來收在「普羅旺斯的漢詩」(牛津,2012)。當時要是如兩三年後可以稍緩慢下來的光景,我一定會起行與也斯相聚一個稍長的時間。移居多倫多之後,大家每次見面總是怱怱,真懷念八十年代比較休閒的日子。

與也斯的合作也有另外的層面,例如青文出版的「文化視野叢書」。羅志華雖是該系列的出版人,但整個概念及策劃卻是也斯在背後執行。由於該出版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負責起申請及執行等營運瑣務,需要一間正式的出版社。羅志華亦為我友,他的意外去世,我們都惋惜難過。看網絡流傳的文章,也像一點蒙上了神話。離港前後也斯委託為文化視野叢書設計封面,我建議叢書該有一個鮮明強烈的形象,書本放在書局或任何地方,都可以容易地認出。這些封面都是用單綫圖像拼貼的方法,有點像FOODSCAPE那組作品的風格。

也斯去了嶺南大學之後,他也主編嶺南出版的「現代中文文學學報」。覺得刊物原有的設計比較與時代脫節,想我協助給個新貎。我把刊物封面,標頭,內文等設定了格式,建議製作還是由港方去做。因為一份以文字為本的學報,校對方面,遙距執行較不方便。2007年在香港,也斯又提起學報,希望我的直接參與,可把版面活潑起來。當時刊物其實已採用著我之前為他們設計的模式,我答應每期負責封面圖像,內頁每文起頁之圖,我從個人圖片庫選出,刊物製作編排還是由他們在港方執行。也斯在嶺南的日子,我還替嶺南所出版的書做過一些封面設計。

看以上的陳述,與也斯多年不同層次的合作,刊物的設計,我以自己圖像庫,過往的影像作為設計元素。與他合作的創作,或為他詩集小說集做的封面圖像經時間過濾,大部份都收納在我的作品群。在友誼的基礎,笑談喝酒天馬行空,生發出來的合作機緣,不少因此而激活了我的惰性因子,也斯的文字基理,豐盛了也誘發了我的圖像想像空間。

也斯寫詩,我攝影。也許,互相對對方所使用的媒體有深入理解,是多年來維繫著合作的一把鎖匙。假若沒有這個理解,你不能打開對方的門進入一個更闊的世界,那合作就只得浮面,短暫也許就隱褪了。在香港,也斯可能是在他同年代其中一個最懂現代攝影的文學人。當然,今天新一代懂現代攝影的文學人也是不少,但在八十年代的光景,可數出的人就不多了。其實,也斯也比不少香港的攝影人更懂攝影。當然我說的懂,不是懂得怎樣使用一具照相機,或懂得怎樣拍一張好照片。也斯也與不少本地的攝影師合作過,包括梁家泰,高志強,又一山人,黃禾壁,黃楚喬,關本良,蘇慶強等。我離港後可能更多新一代與他合作過我有所漏眼。假若有人要作個也斯與攝影的研究也許是一個好的課題,從邊旁的脈絡觀看到香港攝影的流動。也斯寫過不少與攝影有關的詩,那些影像,納入了他的語言,當然也豐富了他的文字世界。

1991年我在香港藝術中心做了一個個展:「Thirty-one Photographs」。邱良主持的攝影藝術出版社為我出版了一本攝影集:「李家昇照片冊」,包括展出的全部31張照片。也斯寫了中英版本的長序文。序文很好的寫了我在這個時期的攝影創作,同時也寫了我與楚喬的攝影工作,職業攝影的活動。201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香港文化十論」,第六章「在雅俗之間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 - 以攝影為例談通俗文化與藝術的關係」便是以該文再追加上一些新近材料寫成,同時亦補充寫了黃楚喬攝影創作的部份。近年,香港一個出版社策劃出版一系列關於香港攝影師的作品集,卷首論述文字邀約不同論者執筆。關於我的一冊被指定由也斯撰寫。大家都公認,在香港熟悉我攝影作品者,也斯之外不作二人想。後來出版人知道也斯病況大家也不想給他壓力。也斯建議以詩篇代替論文,出版方也同意。我過去兩年回港時都給他看我的近作,大家討論。他對我近年的一項虛構敘事攝影「Z FICTION」系列很有興趣。此外,我有一組進行中的攝影,以中國畫或相關材料為本,以探討東方物象。也斯看後建議可以做一些合作,近年他也寫了一些以中國畫為題材的詩篇。

他離去前一個月還來郵問及關於我新近作品的連結。關於那攝影冊的詩沒有寫出來是令人惋惜之事。

我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攝影集「Forty Poems」,其中有一張照片題目是:「An Unsent Letter To PK, About Locations」。照片是在1995年所拍,畫面是一個印了山嶽地圖的信封,覆蓋整個畫面我又加另一層縱橫走動的綫,也是來自另一坱地圖。為下一代著想,當時也斯舉家移民去了加拿大,後來又獨個返回了香港。照片便是在那個背景之下所做。不在陳述,只在思考。自八十年代開始,我與楚喬投入攝影,由於工作性質忙碌,著實也少關心到下一代。後來女兒想到加升學,我們才意識到與她同行,彌補前一截的空白。1997年,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決定剎那,便舉家來了多倫多,趕及女兒在9月的新學年。這些問題和面對,也斯當然已經思考過。甚麼切入點,產生出來怎樣的方向。「要轉移一個地方的風向談何容易」,他對我們的關心,表露在詩在文在不同層面。2011年出版的「人間滋味」在「我愛水果」一文也寫了我們的一些近況。

2004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 「香港食景詩」,我的展品是一冊288頁,有著螢光粉紅色封面的書「蔬果說話」。印了500冊放在畫廊入口,觀眾進場時手拿一本閱讀,離場時交回。我選了用也斯在「蔬果說話」系列裡的一首詩「青菜沙律」。詩寫於1988年,原詩分四段,每段八行,每行十字的工整體(梁秉鈞詩選,頁209,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後來也斯做了一個修訂本,段數行數依舊,行中字句有隔,變成每行字數連空隔共13字位(東西,梁秉鈞詩選,頁005,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我據的乃修訂本。以空隔分間,修訂本所出現的詩句便變成128組。書冊五吋半見方,每頁一幀黑白照片,共252枚,詩句每置頁左上角,順序間有疏頓。這細緻的陳述,是想說明 - 詩的分行是也斯原來手筆,但新的排列卻改變了人們閱讀的節奏。要逐頁翻閱看完整首詩,需要約二十分鐘光景。

「蔬果說話」是一個關於香港的創作。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它夾雜著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感情。「種種」「包容」「破碎」「不知秩序」。

2003年,馮美瑩為城市大學畫廊策劃了一個展覽:「香港二三事」。包括又一山人,也斯及我。作品有個規限,一定要是近作。當時我已離開了香港多年,不可能有新拍的照片。不過這卻令我想到,將過二十多年來在香港隨意拍攝的照片,選一些出來當作是一件物件再拍攝。這些重新拍攝的影像,組織起來我做了一個自動翻頁的投映作品。「蔬果說話」便是依此為底本,増選了更多的原始照片重新拍攝。這些照片時光混雜,有的與也斯,李國威等朋友早期遠足活動,有的在橫濱展覽,香港攝影師,策展人一同醉啖日式燒酒。西環舊店老招牌。也有工作照,從前的影室易改成為畫廊的開幕。

也許,這個是與也斯合作多年來最完整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件合作。那首未必是他最喜歡的詩,同樣我的照片不過是一堆被安排過次序的隨意照。但合起來卻產生出不同的能量。他的詩,句短,色彩明快跳動。像第三者在旁的語言。照片好像是呼應著文字,文字也好像追逐著影像,為具體的影像植入抽象的情緒。與也斯合作過的作品,都可以與文字抽離,而有它獨立的完整性。這個作品卻是例外,照片最好是與文字一起閱讀。甚至,出聲的誦讀。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開幕,我和也斯站在畫廊入口處徐徐翻閱著這螢光粉紅色的書。他說明白我的寓意。在「人間滋味」也提到「這好似是他對香港生活的一場回顧」。這不是一個回顧。無序的排列,其實更多像是一份香港的抒情。而且有著淡淡的哀傷。是文字的弦外功能,還是黑白照片把色彩文字渲染?

這篇文字原是應吳煦斌所約,為2014年一月紀念也斯的一個藝術展覽冊子而寫。寫我們的友誼及多年來的合作。此外,希望我做個新作品回應也斯的兩首詩:「家破」和「家具」。我採近年常用的圖像詩形式。橫向,一個作品分其一,其二兩部份。題目為:「回家途中。在航機艙中窗外遠眺 (重讀也斯25年前寫的兩首詩 -「家破」,「家具」)」。也斯這兩首詩放在25年後今天的場境,還是可以讀到新的寓意。我離開香港已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窗外景物既近也是遙遠。也不時有氣流衝擊。其中的圖像,有些是在港時用作討論香港,一些成了預言,一些成了新的解讀。記得也斯寫香港,常常都是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我在畫面最後的一格,保留了一道通向窗外金黃色的能量光屏,連接著樹林背後遠處的陽光。

Photographs by Lee Ka-sing
All rights reserved. Inquire at: mail@leekasing.com
PostscriptX X代碼追記 游動詩寫室 也斯 雜事俳句 黃楚喬 梁秉鈞 香港點註腳集 zFICTION Tomio Nitto 携行記憶棒 荒木經惟 香島奇譚 李家昇 回看也斯 右座記 我的照相機 羅輝 陳啟 Beatriz Brasil Gary Michael Dault Simon Glass 中江俊夫 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又一山人 山歌 李家昇百貨店 田曉菲 良寬 顧隨 麥顯揚 FUJI X-Pro1 Foodscape Four Stanzas of a Poem Glenn Beech Holly Lee Kai Chan Lee Ka-sing Shozo Ushiroguchi Steve Payne 光室草本 劉清平 女那禾多 本之景色 李保淦 李家升照片册 李家昇黃楚喬藏本 李志芳 李志超 李思菱 李錦煇 杜可風 楊兆宜 游 - 也斯的旅程 游動詩寫室抄本 潮田登久子 私畫廊 萬象國 蔬果说话 蕭蕭 貓爪文 迷樓與追憶 韓旭 香港點 Afga Cherub Shum Diary of a Sunflower EROTOS Fiona Smyth Gallery Z HK XPECIAL Hideo Suzuki Hôtel The Peninsula Paris IMPOSITIONS Jeannie Thib Joy Walker Lilian Tang Linhof MINOLTA TC-1 Mi-Lou and Remembrances Milena Roglic Nadav Kander Nicolas Baier OPUS Philip Glass Rol San Sukimoto Swimming Mirrors Time Machine Tommy Li Yashica Z FICTION Z域小說集 alphabeto 「Hollian Thesaurus」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 「迷樓與追憶」 「顏色」Sé (color) 一場無謂的辯論 也斯吾友 - 跨媒介回應展 二讀補 于堅 交換眼神筆記 伊藤俊治 伍振榮 侯剛 光影作坊 刘健威 劉健威 劉正忠 劉鋼 十人詩選 周夢蝶 周紹良 唐曉渡 圖本俳句 在桌面A與桌面B之間以及其周邊的事物 多伦多神话 大島渚 姚瑞中 孔慶茂 宇文所安 小丁 山海經 岛尾伸三 岛尾真帆 島尾伸三 島尾敏雄 左右逢源集 廖偉棠 張清華 彈簧軸冊頁 彭恩華 德川光國 意象活字盤 方木小本 日塔富夫 日塔富夫相機店 易鵬 曾廣智 曾灶財 曾進豐 會田誠 朱舜水 李佩鳴 李家昇照片册 李家昇畫廊 李家昇百貨店手帳 李心純 李文蓂 李炳 李長聲 村山知義 東松照明 林和生 梁家泰 梁志和 森山大道 楊絳 楝方志功 橫尾忠則 泰康空間 洛夫 游動詩寫室(片斷) 溫瑞安 潘洗麈 王文興 神遊 秋螢詩刊 章景懷 紫禁城室樂團 細江英公 聽紫禁城室樂團 艾未未 葉軒 蔡明亮 蔣芸 蘇東坡 蘇澄源 袁柯 西川 許鞍華 談鍚永 謝至德 谷崎潤一郎瘋癲老人日記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辛笛 辛金順 邱剛健 邱良 金炳興 錢鍾書 陳復禮 陳黎 顏艾琳 顏震東 顧城 飛天老人 食事地域志 飯澤耕太郎 馬吉 麥繼安 黃亞紀 黃楚喬的外祖母 黃碧雲 龍笙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