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這不是書評
最近開始了一個作品 facebook (this is not a book review),但怎的也沒有落實一個貼切的中文題目。使用在社群網絡的Facebook有譯作臉書,在這裡不算最適合。我想題目是要有看及相對的成份。這不是書評,說穿了,它並不是那種我們常說的書評。轉眼即逝,相對只是隨緣。由於最近拍了很多關於臉的照片(詳盡的去說應該是有關臉部表情的照片),我常言照片要是孤立起來它的意義總不及與甚麼關連起來來得有生命。假若說你的姿態是早已經既定,在偶機會派遣下來的任務便是生命火花之所在。也在循環不息。這裡也得作個補充,關於那些書,放進去的選擇是隨意的(也是隨手的)。有些是剛剛在別的文章談過,有些是剛剛別人拿來畫廊小店發售,也有些是屬於圖書館,剛剛借回來還沒得著看。林林總總。選擇是非主觀的(不過純非主觀其實從來沒有存在過),它也不是代表著我的心中圖書館。所以,這個部份某程度是開放的,歡迎你的參與,把書寄來(網頁上所指定的地址及指示)讓我放上去。 這是一個生長著的作品,不時會有新的臉新的書加進去 。自成網絡。
http://leekasing.com/facebook
本文發表後翌日我寫了這個提示小本作為補充:
以上網址無需流連過久,每回五分鐘則足矣。多往返每必有所新發現。左臉右書之組合其無窮盡也。
試聯想左右臉本之關係,兩秒光景也許彷如電光火石。如對右本無感覺者則棄之,必有一書或二書與你腦波產生互振動。
多作左右想,有助舒緩看事看法之僵化。
(31/07/2010)
http://leekasing.com/facebook
本文發表後翌日我寫了這個提示小本作為補充:
以上網址無需流連過久,每回五分鐘則足矣。多往返每必有所新發現。左臉右書之組合其無窮盡也。
試聯想左右臉本之關係,兩秒光景也許彷如電光火石。如對右本無感覺者則棄之,必有一書或二書與你腦波產生互振動。
多作左右想,有助舒緩看事看法之僵化。
(31/07/2010)
-
許定銘:請你細讀那〈紅磚砌成的小屋〉 - 今日請你細讀這首百行童話詩〈紅磚砌成的小屋〉,它的作者藍子是一九五零年代香港著名的詩人,她最喜歡的那間小屋建在幽謐的河邊。雖然她不叫朱麗葉,那個住在閣樓西窗下的少女卻像朱麗葉一樣在等待她的羅米歐;她的羅米歐不必是白馬王子,很可能是個趕鴨子的年輕人,只要他趕着兩隻鴨子來看她……。 藍子的這首〈紅磚砌成的小屋〉發...2 天前
-
【虛詞】最赤裸的展覽《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 觀眾與模特兒們最赤裸的對話 - 最赤裸的展覽《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 觀眾與模特兒們最赤裸的對話 專訪| by 姚嘉敏 | 2021-01-01 原文:https://bit.ly/3811zI6 「睇埋晒啲咁嘅嘢!」在老一輩眼中,赤裸的事物就彷彿是魔鬼、是罪惡、是萬惡起源,我們應該不要去談論、不要去觸碰、不要去了解。但...1 個月前
-
-
-
-
照顧與創作 - 月前為谷淑美的攝影詩文集《流光.時黑》做了中文部分的編輯工作,實在因為是一種唇亡齒寒感。谷淑美的書,是關於她照顧年老患病的母親,過程中進而對母親生命、自己生命的發掘,轉化為攝影與文字創作。自己進入中年,身體開始變差,也進一步想到將來要照顧家人的責任,暗暗畏懼其龐大。於是,也就想通過進入谷淑美的歷程,讓自己學...3 年前
-
不完整的蛋令人完整──《無愛時代的詩意告白:當代法國劇作選》 - 在古典戲劇中,一個故事有必然的起承轉合。好萊塢電影的「三幕劇」結構也是同一概念。故事一開始的問題或追求,經歷第二幕,最後一定會解決或失落──前者是喜劇、後者是悲劇。觀眾被照顧得很好,但是也難免覺得:現實人生哪有這麼單純? 然而當代戲劇早就把這個概念打破了。觀眾看到破碎的蛋殼,而開始揣想裡面的新生命。在臺北藝術...4 年前
-
-
浮瓶・浪跡:梁家泰多媒體展覽 - 浮瓶・浪跡:梁家泰多媒體展覽 Over the Ocean, On the Road A Multimedia Exhibition by Leong Ka Tai 與香港著名攝影家梁家泰一起踏上橫越太平洋之旅 — HKDI Gallery將展出梁氏在其長達五個月的慢活旅程中拍攝的攝影和錄像作品,透過多媒體互...4 年前
-
-
大雄,是給靜香最好的禮物 - 當我一個人認真地給自己做飯的時候,我又想起了《Stand By Me:多啦A 夢》裡選擇大雄的靜香,大雄這個傻瓜沒有她都不知怎麼辦,而優秀的出木衫卻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一直以來,靜香都是在大雄被欺負時為他抱不平,在有困難有危險的時候照顧他。 人,總是渴望被需要的。 學習差,體育差,懦弱膽小...5 年前
-
怎樣可以影一張「靚」(美也)相 - 昨天在朋友家中遇到一個第一次見面的人,她悉知我曾經幹過攝影工作便問怎樣可以影一張「靚」(美也)相。想了一想剛看到窗外黃昏陽光下的樹。我說起碼可以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眼看到,第二才是用甚麼技術(或器材)把你看到的保留(拍攝)下來。我補充說看到的美還是因人而異,美學觀不盡同也。我強調第一點,看到的重要。怎樣去拍那...6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