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眼神筆記 leekasing.net (原為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

這個網頁原是2009至2016年間撰寫的一個網上中文欄目:「李家昇博物志之交換眼神博客」。已經停寫多年。今天忽然想到又著手把它翻出來,不過已再不是甚麼博客了,大概會是照片,瑣碎文字,甚至中英夾雜,不同片段事記的混合使用。欄目改為交換眼神筆記。之前所寫的一概留下,備作翻查。(2021年10月19日按)

Thursday, July 12, 2012

不具野心的肖像攝影 - 談黃楚喬的照片




我在推敲著使用「野心」或「進取」這兩個詞彙。最後我選擇了前者。

曾經猶疑接受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寫這個文章,因為我與黃楚喬的特別關係,她是我的妻子。也是與我共同開始進行攝影的人。也是這個原故我後來接受了邀請,因為這是鮮有的一個能夠長時間地近距離觀察的角度。也一如兩管我常常喜歡使用的鏡頭 - 55mm微距以及20mm超廣角。在極近距離描寫細部深處,也在極近距離包容下四周眾多發生的景物。不過也得補充,其中可能有不少盲點(也是當初猶疑的一個原因),此外也有不少飛白之處,留待他人日後補上。


大約1976年左右,黃楚喬用她在銀行工作所得的花紅部分,買了一台Nikomat照相機,及後又多買了一枚20mm廣角鏡。那便是我們剛進入攝影時的基本器材。由於興趣相若,大家一同進出舞台、後台,拍照寫文章。受當時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的Helga Burger 影響,尤其喜歡上了木偶。廣東手托木偶的麥兆棠,潮州布袋木偶的李貽權等等都成了相熟朋友。在後台間進出穿梭,也拍攝了台灣來的亦宛然,印尼來的皮影戲,日本來的木偶團,本地的林家聲,新馬祥等等。這些背景,與她後來在1980年底開始拍攝的一組以白牆爲背地的照片「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Pictures of My Friends, Artists and Others),有著一定程度的關係。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Helga Burger
1978年間,我們開始了職業攝影的工作。在現今蘭桂坊一物業的三樓租下了一層約700呎的地方作影樓。至於這是個如何的跳接,這裡不作細表了。不過可以說,從嚴格的角度去論,職業攝影對於我們還是一椿陌生的事。包括業務經營和拍攝技巧。這裡不外想帶出一點黃楚喬的背景,她不是攝影學院訓練出來,也不是渠從擔當攝影師助手訓練出來的途徑。開始的時候我們共同處理每一件工作個案,後來大家覺得應該分別去開展自己的個性。由於黃楚喬比我有較好的與人溝通能力,於是我們便以人為界,她拍攝一切有關人的個案,餘下非人的便歸我所有。這點可以為黃楚喬怎樣開始成為一個人物攝影師留下一個註腳。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麥顯揚
1980年初我們遷移到雲咸街一個新的工作空間,有著較大的攝影棚。黃楚喬的「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系列大部份照片便是在這個工作間拍攝。1981年6月我們兩人在香港藝術中心做了一個展覽,該系列的大部分照片曾展於其中。黃楚喬在展覽場刊中寫了一段文字,很好描述了該組照片的梗概:「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你的鏡頭只是一隻眼睛,凝固的影像會是一些怎樣的風景。沒有人會害怕眼睛。我努力地把鏡頭變成眼睛,這樣,人可拚棄一切的裝飾,拘謹,悠然自得地談笑起來。這是一面看不到的自己。凝固的影像卻告訴了很多,這個人的性情,身份。也許,他甚至站了出來,說我就是我。」

展覽過後,黃楚喬環繞這個系列還添拍了一點,但是不多。後來因為工作漸漸繁重,也大致停了下來。1985年詩人辛笛及版畫家古元在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邀請下分別訪港,黃楚喬安排了為他們拍照。除了兩位都是她心儀的藝術家之外,詩與版畫都是她進入攝影之前所採用的創作媒體。不過,這也是該個系列的最後兩張照片了。「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系列共有29張照片。我個人最喜歡她拍攝外祖母的一幅。是她開始拍這組作品的第一張照片,也是拍攝時使用了最少菲林材料的一回。拍到第二張,她說已經到了。黃楚喬與外祖母相處多年,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這回應該是最少障礙物。我在另一篇文章曾經描述到黃楚喬拍攝外祖母時的狀況,被攝者「站在那方形閃光燈之右,她默然,安詳自下方泉湧而上。和暖如許。寬容歷久不散。真心平氣和也」。

肖像攝影大扺分兩種方向:攝影師從個人主觀的角度去看被攝者,照片有強烈的導演及擺佈成分;另一種是攝影師幾乎隱身,誘發捕捉,留下被攝者的一剎那。這兩種方式其實並無高下之分,只是起點不同,當然達成的也就全然不一樣。黃楚喬拍的那組照片是比較屬於後者。撇開佈光技術不談,假若我們相信燈光,照相機,器材使用技巧等都是對一個攝影師的基本要求而不去誇談其細節。當一面偌大絹白的背景任由被攝者去自由展現,照片四面那因底片邊沿留下來的黑線框便好像是攝影師付予被攝者自由活動範圍後再討回來的一項主觀界線。尤如疆界之於國土。至於畫意沙龍年代追求裁相術到七十年代刻意展示全底片的現代主義,及至數碼年代之偽全像追加邊框,從美學觀到價值觀等問題都可以發展成為有趣的探討,這裡就不再深入了。

我感興趣的是,讓人思考這些肖像照片背後有多少攝影師的主觀成分。也即一些人所謂的作者論。當我們說整個佈局都是客觀得異常的簡約,那麼為甚麼拍和選擇甚麼拍便成了給人追尋作者主觀點子的途徑。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許鞍華)
30年後的今天我們重看這些照片,照中人一些已經逝去。其餘的老去,一些從青嫩轉為成熟,一些不再往日的鋒芒。無可否認我們隱約可以感覺到遠去了歷史的餘温絮縷。黃楚喬這組照片從親人,工作助手,到朋友,導師,生活興趣往來的人,仰慕的人。彷彿,一本用眾多肖像合組而成的私人記事冊,同時又記錄了某個時代的片斷。看到這些時光的碎片,我們不期然的苛求起來,為甚麼這組照片只是拍了29張?

同樣的處理方式與成果,如果是出自大陸或台灣的攝影師,那肯定會轉成為記錄一個時代大部頭。這也是我文首落點之處所説的不具野心。假想黃楚喬這個系列如果堅持拍攝30年那將會是怎麼樣?每椿事物都有看的不同角度,正面與負面。由於每人的個性不同,所追尋的也有相異。

黃楚喬的不具野心現象,也是香港比較普遍的現象。香港的攝影,直至到九十年代中葉,如果根據它所發展的程度來討論,與其他兩地比較,它還是最不具野心的一員。九十年代後期我已離開香港,打後十多年的變化,由於我不是置身其間,也就留待更明眼的人再去申述了。香港過去,對於文化藝術發展都缺乏一個寬闊場域。如果說「雄心」是「野心」的正面說法,狹窄的場域對兩者都沒有提供培育條件。

「香港時裝」十個香港時裝設計師
這些背景簡約的肖像拍攝方式,黃楚喬後來也使用在她的攝影工作個案裡。最令我記憶尤深的是一回她為香港貿易發展局出版的「香港時裝」(Hong Kong Apparel),拍攝十個香港頂尖的時裝設計師及同每人的設計作品。她採用兩台4x5照相機,一部放於正面,另一部方從側面,或也是較正面但採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照時兩機同時按下快門。她在商業使用的個案空間探討時間關係,在同一個瞬間觀看被攝者的兩個差異角度。發刊時兩張照片並列。拍攝不同設計師也有相異的處理:有的以肖像為主,時裝次之;有的卻以盛裝模特兒為主,設計師則出現在場景中一台電視機的屏幕上。

照:母親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除了「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之外也展出了四張她環繞著「家庭」為主題的作品。這些照片不是屬於某一個特定系列,曾經是一組八張展出於「有限剖白 - 私人空間 : 公開觀賞」(Restricted Exposure - Private Contents : Public View),藝穗會1996年策辦的一個展覽。其中兩張創作年份較早的,原發表於「女那禾多」(Dislocation) 1992年四月號。1985年黃楚喬在(香港)攝影中心(Photo Centre)做了一個展覽「烏頭貓」(Owltoise series),拍攝的都是女兒的玩具,生活物件等。從一個角度,也可理解成為她女兒的肖像。女兒牙牙學語,將烏龜與貓頭鷹連合起來稱呼,她的語言拼貼版本被黃楚喬用了作展覽題目。從家庭照到「烏頭貓」,雖然表達的形式不同,可見都是環繞著家庭,親人,生活等主題。我們不難理解「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所伸延出來的脈絡,她所選擇的是身邊的,熟識的。而不是大題目地,呼天喚雨為這個時代留下高聳的肖像。

大約1993年,黃楚喬開始蘊釀一組新的攝影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廣濶的題材。這組照片並不是肖像,但卻用上了肖像的形式,尤其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肖像模式。由於多年的職業攝影操作,無論是技巧,人際關係,專業層次的處理,都為她理念的演繹提供了良好基礎。系列中的第一張照片(Madodhisattva,1993)採用一名模特兒朋友作演員,照片主題是「觀音」與「聖母」。她探討東方與西方,東方與西方的宗教,然而又不是在談論東西宗教的對比。照片看上像觀音,再看上去也像聖母,因為照中人不同程度地擁有了這兩者的特徵。照片是肖像的形式,但我們總不能指說這是該名模特兒的肖像。這組照片雖然不是在今回的展覽出現,也許可以從旁敲擊地令我們思考肖像的另一個角度。「偽肖像」可能是不大適合於放在這裡的一個名詞,因為它並不是創作者的原意。照中人是一名演員(但無論如何,她還是有著她當時的心理活動狀態),她扮演著另一個人的肖像;同樣地我們又可以從相反的方向去想,有時在一椿真正的肖像拍攝過程裡,被攝者卻在努力往臉上掛上本來不是屬於他自己的面容。(是否也拍下了他的心理活動?)這些種種思索,也令我推想到森村泰昌,或是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他們在扮演著另一個人的自我拍攝作品。甚至,同是出現在今回展覽的,我喜歡的香港年青攝影師組合:洪丁。

再回來看黃楚喬這組作品。那個時候,整個世界的攝影大氣候還是剛剛起步朝向數碼。黃楚喬這組照片雖然在後期處理部分是在電腦平台上執行(主要是將背景疊入),照片大部分的還是在拍攝過程中達成。包括服裝,髮型,道具,飾物等選用或交織。前面提到該系列的第一張照片可算是個摸索階段,她的第二張照片方才基定了後來的採向。

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
第二張照片原先只是一項作為商業使用的個案,設計公司需要它主人的狗(名曰Jinx)作為公司賀年卡主角。也只是這麼的一個起點,黃楚喬將她在開展的一項創作模式移入。這種代入模式也是我們在那段活躍時間常常使用的方法,關於商業與創作兩者平衡的理念,在此也不適宜作過多篇幅去展述。黃楚喬選擇了19世紀居住在澳門及香港的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一幅描寫維多利亞海港的油畫作為照片背景。黃楚喬的題目是「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Jinx, in Front of Hong Kong Harbour, circa 1994)。時正是香港從英國所屬回歸至中國,以19世紀維多利亞港典故出之,論殖民地之意不言而喻。過了十多年的光景,淨化後再看這張照片,忽然想到照片中的主角為一頭西洋狗,第三者是否會認為這是另有所指。黃楚喬與該設計公司合作多年,關係如朋友。其實往後幾年的賀卡也是以Jinx為主角,也是黃楚喬經手拍攝。「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與系列中的其他照片有點不同,從另一個角度去說,它著實是一張肖像照片的性質。一張為客戶委任,為狗而拍的肖像照片。雖然,黃楚喬當時沒有從容地,誘發捕捉,在照片上留下Jinx當刻的心理狀態。也許它是如前述的另一種模式,被攝者被主觀地代入一項導演式的場景裡。後來Jinx已經老去及離世。照片沿掛於它從前主人的牆上,履行它原屬的肖像功能。此外,它又出現在刊物,博物館,穿梭畫廊於不同城市。不斷地為攝影者說著她當時想說的話。雖然我們不能說是永恆不朽,但無可否認Jinx的臉容卻會流傳下去。無疑,這又引領了我們去思考肖像這話兒的特質。

大選美,約1997
及後黃楚喬陸續拍攝了「洋紫荊花,於香港海灣,約1997」(Bauhinia, in Front of Hong Kong Harbour, circa 1997),「白毛女,前97版」(The White-haired Girl, pre-97 version, 1995)「移民高官,約1997」(The High Priest of Immigration, circa 1997),「大選美,約1997」(The Great Pageant Show, circa 1997)等。在此我不打算用更多的篇幅去逐一描述了。「洋紫荊花,於香港海灣,約1997」可說是「Jinx,於香港海灣,約1994」的配對。黃楚喬在這裡卻開啟了她的人物以外的肖像,為後來她的靜物肖像寫下了伏筆。「大選美,約1997」乃英女皇與選美會香港小姐之混合。頭戴后冠,背景是清代宮廷畫家意藉郎世寧的「馬術圖軸」。紀大衛(David Clarke)在他的「Reclaimed Land , Hong Kong in Transition」書中有兩張照片同放在一頁(第180頁):藝穗會的經理謝俊興坐在辦公室(攝於1995),背後牆上正掛著英女皇的肖像;另一張是他攝於1998年,謝俊興在大會堂一個由藝穗會籌辦的攝影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沿於背後牆上的大幅肖像即為黃楚喬的作品「大選美,約1997」。可見其中之悖論性。

Firenze Breakfast with Omega 3 Egg
黃楚喬總稱這組作品為「Hollian Thesaurus」。香港文化博物館於2000年開館項目中曾展出過這組作品的部分照片,其中包括了她離開香港後的一些創作。剛境異地,她還沒有建好一如從前的拍攝空間,或人脈關係網。以人物為主幹的肖像照還未具備起步的條件。另一方面,離開香港主題她卻開闊了去處理一些廣泛關心的層面。例如審美霸權主義,營養宗教論,新基因蔬果等等。這個時期的作品以靜物肖像為主。

女兒:李思菱
離港前的幾年間黃楚喬還開始了另一組肖像照片的拍攝,她以8x10黑白底片拍攝她的朋友。不過這一回拍攝場景是在被攝者家中而不是在影室。她拍了移民前的李錦煇及其留港的哥哥,藝評人劉健威夫婦,詩人關夢南夫婦和三個女兒,女兒李思菱等。這些照片沒有展覽過,也鮮為人知。也可以說是她在1985年停頓下的那組肖像照,潛意識裡的一個延續。


停下來一段時間沒有拍照的黃楚喬已漸漸從她的頸項拿下那串掛著「人物攝影」吊牌的白金鏈子。三年前她又開始那已經蘊釀了一段光景的攝影計劃:「山海經」。在神話精靈的潛像間以大片幅相機拍攝四周的公園林木。她的另一個拍攝計劃是以「急翻豆本」(flip-book,以上是我私下杜撰的中文譯名)為創作個體。2011年初我們一同回港探家聚舊友,她按此計劃拍了一點素材。2012年一月,她又與女兒共遊經港,起行前的一天把其中一件完成,算是留港時送予朋友的禮物:「在126格畫面的李志芳」(Patrick. In 126 frames)。
在126格畫面的李志芳
重遊舊地這個要算是黃楚喬最新近的肖像作品了。它又恰似來得著時的標點符號,為我的陳述黃楚喬肖像攝影,提供了開放的完整性。至於她的其他一些與肖像無關作品,就不在本文談及之列了。



2012年四月


相關圖片連結
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品
藝評人劉健威夫婦
山海經




金瓶梅 • 六月前後」(彼得小話)
後記:這篇文字原是應香港文化博物館,為「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的展覽場刊冊子而寫。那是一個關於香港肖像攝影的展覽,包括香港早期,九十年代,及當代等幾個部分。展覽由王禾璧,盧婉文,譚偉平三人共同策展。出版物內的文章除策展人負責之外,也邀請客席者執筆。我答應了撰寫黃楚喬的部分。後來文章沒有被採用,箇中原因也不便忖測。不過倒助成了我為黃楚喬梳整理她過去所拍攝照片,工作整體的一個部分。也可以用作為她正在整理自己過去作品成出版物的骨幹。黃楚喬離港前後十年間都是處於一個異常忙碌時段。1997前的香港幻變,創作及刊物編輯等事項接踵而來。初移居來了多倫多的幾年,還是浮泳於一種離岸遠距義務行政人員的狀態。及後,2000年我們在多開設畫廊,精力開始集中在陌生環境中樹建。也是這個原因,2002年間,香港的Para/Site 藝術空間想替黃楚喬做個回顧式的展覽,我們私下相量了一會,她還是婉拒了。當時覺得是需要在近距離較多聚焦,多於去整理自己過去的事宜。她也許是少數在同一層次的香港藝術創作人而沒有自己個人出版物。當大家都忙於向藝術發展局申請撥款出版個人作品集的時候,她忙的協助申請資助的卻是另外的方向。直至這幾年間我們冷靜沉澱下來,才覺得需要多用一點心去整理自己個人的事。不少徙運過來的箱子,放置了十五年還未有被啟開。甚至,還有整大箱已拍攝了的黑白膠卷,從大片幅,中片幅到35mm等數佰枚還是處於未沖洗狀態。當然,這也是當時我答應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寫是個文章的部分原因。說穿了我也需要一個督促交稿的日期。甚至一個具體的規限。約稿時說明不能超過5000字。也是這個因由,文中只是重點陳述了黃的主要兩個系列,即她是回展出的黑白肖像(館之新近藏品),以及另外一組為香港文化博物館早期所藏(部分)而今回沒有展出的肖像作品。黃楚喬有一組在89年拍攝的「金瓶梅 • 六月前後」,實為她前後轉接期間一組較主要的肖像作品,可是需要用較多篇幅去陳述,在上文我就先略去之不談,待另日再寫一個補充。今年五月,我回港小行,途中航機滯留。我在滯留時段把補充本寫了部分,可惜打後都被不同事項佔據,未有繼續寫完。可見誤 點滯留都不一定是壞事。不時有人問及我對香港創作環境的看法,我是相信動盪的環境可以產生出有份量的作品。這是一個較為簡約的說法。也許更加簡約的說法: 我是一個刺點主義者。一些甚麼的刺點觸發把瓊漿膠著的想法活動起來。感謝刺點。文中我提到黃楚喬最新近的肖像作品:「在126格畫面的李志芳」,行文時為四月初。文章寫就時剛接到又一山人的邀請,他為富士相機X-Pro1策劃的「你眼 :望我眼」,五月初在香港展出。黃楚喬為這個展覽做了四本「急翻豆本」, 分別是她的自拍像及為我拍攝的肖像(是個展覽的遊戲規則也),時為四月下旬。這些新鮮豆本也迅急翻新了我在文中提到她最新近肖像作品的陳述。在此補記。也 另一角度看刺點功能罷。發表本文,應該是「一人像.一故事」展覽開幕之日,展期直至2012年11月26日。進一步的資料請參閱博物館的網站。文中提到黃楚喬的各個系列作品,日內即可在她正在構建中的個人網頁「hollyleestudio.com」看到 。




Photographs by Lee Ka-sing
All rights reserved. Inquire at: mail@leekasing.com
PostscriptX X代碼追記 游動詩寫室 也斯 雜事俳句 黃楚喬 梁秉鈞 香港點註腳集 zFICTION Tomio Nitto 携行記憶棒 荒木經惟 香島奇譚 李家昇 回看也斯 右座記 我的照相機 羅輝 陳啟 Beatriz Brasil Gary Michael Dault Simon Glass 中江俊夫 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又一山人 山歌 李家昇百貨店 田曉菲 良寬 顧隨 麥顯揚 FUJI X-Pro1 Foodscape Four Stanzas of a Poem Glenn Beech Holly Lee Kai Chan Lee Ka-sing Shozo Ushiroguchi Steve Payne 光室草本 劉清平 女那禾多 本之景色 李保淦 李家升照片册 李家昇黃楚喬藏本 李志芳 李志超 李思菱 李錦煇 杜可風 楊兆宜 游 - 也斯的旅程 游動詩寫室抄本 潮田登久子 私畫廊 萬象國 蔬果说话 蕭蕭 貓爪文 迷樓與追憶 韓旭 香港點 Afga Cherub Shum Diary of a Sunflower EROTOS Fiona Smyth Gallery Z HK XPECIAL Hideo Suzuki Hôtel The Peninsula Paris IMPOSITIONS Jeannie Thib Joy Walker Lilian Tang Linhof MINOLTA TC-1 Mi-Lou and Remembrances Milena Roglic Nadav Kander Nicolas Baier OPUS Philip Glass Rol San Sukimoto Swimming Mirrors Time Machine Tommy Li Yashica Z FICTION Z域小說集 alphabeto 「Hollian Thesaurus」 「我的朋友,藝術家及其他」 「迷樓與追憶」 「顏色」Sé (color) 一場無謂的辯論 也斯吾友 - 跨媒介回應展 二讀補 于堅 交換眼神筆記 伊藤俊治 伍振榮 侯剛 光影作坊 刘健威 劉健威 劉正忠 劉鋼 十人詩選 周夢蝶 周紹良 唐曉渡 圖本俳句 在桌面A與桌面B之間以及其周邊的事物 多伦多神话 大島渚 姚瑞中 孔慶茂 宇文所安 小丁 山海經 岛尾伸三 岛尾真帆 島尾伸三 島尾敏雄 左右逢源集 廖偉棠 張清華 彈簧軸冊頁 彭恩華 德川光國 意象活字盤 方木小本 日塔富夫 日塔富夫相機店 易鵬 曾廣智 曾灶財 曾進豐 會田誠 朱舜水 李佩鳴 李家昇照片册 李家昇畫廊 李家昇百貨店手帳 李心純 李文蓂 李炳 李長聲 村山知義 東松照明 林和生 梁家泰 梁志和 森山大道 楊絳 楝方志功 橫尾忠則 泰康空間 洛夫 游動詩寫室(片斷) 溫瑞安 潘洗麈 王文興 神遊 秋螢詩刊 章景懷 紫禁城室樂團 細江英公 聽紫禁城室樂團 艾未未 葉軒 蔡明亮 蔣芸 蘇東坡 蘇澄源 袁柯 西川 許鞍華 談鍚永 謝至德 谷崎潤一郎瘋癲老人日記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辛笛 辛金順 邱剛健 邱良 金炳興 錢鍾書 陳復禮 陳黎 顏艾琳 顏震東 顧城 飛天老人 食事地域志 飯澤耕太郎 馬吉 麥繼安 黃亞紀 黃楚喬的外祖母 黃碧雲 龍笙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