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The Second-read and other Negotiation Matters)这系列照片是2008年底开始做的。它与我的其他的两组作品合而为三部曲。其他的两个系列分别是: <香港点> (dot hongkong) 及 <多伦多神话> (Toronto Myth)。<香港点> 是在2004年开始,主要是以我过去30年来所拍摄的照片作为被摄物。那是 '回忆' 和 '过去', 相对的<多伦多神话> 则是 '现在' 和 '将来'。来了多伦多11年方才开始处理立地之题材,算是归类为不属草率罢。(一笑)。<二读记>是拍摄我的私人物件 - 我的书 (我的私人图书馆的书)。书,伴著你生长,成熟,甚至老承持重,老气横秋。(无先后次序)
至於怎麽商榷?每本书都有个中的情意结。有些是影响你想法的人。有些是你喜欢的艺术家。有些甚至附加了你是他的代理人的关系。有些是朋友。有些是朋友而又是我负责设计封面的书。有些是工具书。闲书。杂书。
如果说一张照片是由千万个微粒(或现在一点去说 : 像数) 组成,我以上提到的三组作品就算是分别三则全像(而它们又有著纠缠可爱的三角关系),至於照片的个别,只是其中的粒子角色而己。虽然它们都各自完成,我意思是你单看一张照片时是没有 (也不可能) 看到核心的全貌。是吗? 那很像我过去?十多年来做著拼贴的理论架构。
如果以上的三组作品在这几年间完成, 应该每一组都有二至三千张照片。起码,这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在INDEX G小墙摆放的展览, 只是个中的小部份,算是一个细小的发表。我一向都不在我画廊摆放自己的东西,因为画廊设立的原意是供给予其他艺术工作者。如今运作模式改变了,我进占了这小墙, 小墙在左右画廊的中央,算是植在这核心地段一股把关的动力罢。<二读记以及一些商榷的事项> 不断都会有新照片, 有空点击这个超连结你会跟进到它的去向: http://leekasing.com/secondread